楞严经问答网
标题

佛教中观学的要点总结:缘起性空和心不妄动!

来源:楞严经问答网作者:时间:2023-05-24 16:08:38
佛教中观学的要点总结:缘起性空和心不妄动!用平和消灭愤怒,用善消灭恶,用施舍消灭吝啬,用真相消灭骗子。仇恨不能征服仇恨,只有爱才能征服仇恨。这是永恒的法则。
佛教中观学的要点总结:缘起性空和心不妄动!

用平和消灭愤怒,用善消灭恶,用施舍消灭吝啬,用真相消灭骗子。

仇恨不能征服仇恨,只有爱才能征服仇恨。这是永恒的法则。

——《法句经》

佛教作为心性宗教的典范,是人类认识、完善自身的伟大探索。它对于饱受文明病之苦的现代人而言,无疑具有莫大的启迪与慰藉。然而两千五百多年的佛教历史留下浩若烟海的典籍、错综复杂的各派哲理,让人难免望洋兴叹。因此需要把精华和实用之处提炼给世人。

一,缘起性空

“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中论·观四谛品 第二十四》

“因缘生法无自性,无自性即是毕竟空。”

——《大智度论》卷七十四

“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说无生。”

——《中论·观因缘品第一》

“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者,一切法不成。”

——《中论·观四谛品第二十四》

《佛教哲学概览》中讲 “缘起性空”,即后来的中观学。早期大乘佛教的中观学核心思想“缘起性空”指万法处于相互依赖的缘起之中,万事万物皆有联系,皆有心性之根,故没有常住不变的自性(性空)。这一方面批判了小乘佛教中实体主义倾向,回归到原始佛教的缘起本意,另一方面,通过涅槃与世间皆空的观念,为大乘菩萨道的入世利他思想奠定理论基础。

中观学的几个理解概要:

1,神心——悟空的经验之心,非本体论化的真常之心。

2,不有不无即是自性空与缘起有的直接同一,当下即空。

3,“是以圣人乘千化而不变,履万惑而常通者,以其即万物之自虚,不假虚而虚物也。然则道远乎哉?触事而真。圣远乎哉?体之即神!”

4,不动真际,永恒的实相——空。

5,佛的本性、特性、根基。

6,诸法本性即空,涅槃与世间不二。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

二,心不妄动

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大智度论》中也讲:“无缘业不生,无缘思不生。”还说:“有缘故业生,不从无缘生;有缘故思生,不从无缘生。”其意是说,只要有执著或有所缘,业与思就会产生;如果通达了空性,世间的业、执著和我执等就不会产生。所以,若被我执蒙蔽、被邪见所染,在轮回中就会不断流转或投生;如果真实通达了一切万法皆为空性,无漏的资粮就会越来越增上,戒定慧三学的功德也会蒸蒸日上、永远不退转。

当我们置身于错综复杂的社会中,对任何一件事情如果没有通达它的真相,很容易随波逐流,心随境转;假如能够了悟到真相,即使外境再绚丽,也不会被它迷惑,犹如出于淤泥的莲花,一尘不染。

结语——自性通达了,心性就会自在,而空性也会自现。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了若指掌 了若指掌

了若指掌成语名称了若指掌成语拼音liǎo ruò zhǐ zhǎ...

予齿去角 予齿去角

予齿去角成语名称予齿去角成语拼音yǔ chǐ qù jiǎo成...

争先恐后 争先恐后

争先恐后成语名称争先恐后成语拼音zhēng xiān kǒng h...

争先士卒 争先士卒

争先士卒成语名称争先士卒成语拼音zhēng xiān shì zú...

争光日月 争光日月

争光日月成语名称争光日月成语拼音zhēng guāng rì yu...

最新文章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古诗原文[挑错/...

待约个梅魂,黄昏月淡,与 待约个梅魂,黄昏月淡,与

待约个梅魂,黄昏月淡,与伊深怜低语。古诗原文[挑...

律己宜带秋气,处世须带春 律己宜带秋气,处世须带春

律己宜带秋气,...

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 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

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古诗原文[挑错/...

得不为喜,去不为恨 得不为喜,去不为恨

得不为喜,去不为恨...

待把酒送君,恰又清明后。 待把酒送君,恰又清明后。

待把酒送君,恰又清明后。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待己不可不严明,与人不可 待己不可不严明,与人不可

待己不可不严明,与人不可不和气。古诗原文[挑错/...

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 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

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古诗原文[挑错/...

待小人不难于严,而难于不 待小人不难于严,而难于不

待小人不难于严,...

友情链接

手机版 网站地图